芊月读书

第 166 章 地理历史农业4 (第14/24页)

天才一秒记住【芊月读书】地址:www.writers3.com

人,你讲归讲但阐明清楚行吗?

大秦富国不代表要把百姓逼往绝路!

【西汉时气候延续秦气候,从淮南子等书籍可看出:西汉种麦、黍、菽三作物时间,比现在晚近70天,可见气候温暖。

并且汉朝二十四气节以惊蛰—雨水—谷雨—清明为排序,而现在却是雨水—惊蛰—春分—清明为排序。

以此推见西汉初春气温回升快,立秋迟,但西汉气候与春秋时期相比,温度已开始下降。

西汉橘树长江一线,春秋时期橘树长于淮北,橘树种植明显南迁,毕竟冬季低温会影响喜暖植物生长分布,及动物迁徙】

刘彻神情一动,淮南子?

这不是淮南王刘安在建元二年的贡物吗?这么被后人所重视?

他转头问丞相:“朕记得蜀汉江陵皆有橘树,齐鲁亦有千亩叠桑麻,谓川有千亩竹。”

公孙弘躬身答复:“回陛下,与天幕贴出的春秋植物图相比,橘树、竹林等物都在南移。”

顿了顿又道:“陛下可着天监司记天下农耕日计,数年后便可推出气候变化,若有变朝廷可提前应对。”

即使做不到后人那般精准,但能得大略气候变化,有天象在手汉家何愁不兴?

刘彻点头准许。

【暖湿气候只持续到汉景帝末年,汉武帝时期大雪雨记载多了起来,气候开始转向寒冷,但总体还是维持着暖湿气候。

而汉武帝仗汉家几代积蓄,向历代展示了什么叫做陆权】!

此地处渭河流域,土地肥沃水资源充足,受降水等气候影响较小,非常适合农业发展,从此岐山成为周龙兴之地。

周朝立国后人延续了商末气候。周初是处于寒冷期,‘竹书纪年’中就记载了汉水两次大结冰,结冰之后又是大旱,这个过程持续了一百五十余年】

相当于百年干旱?

文臣武将皆不信,后人厉害但也不是全能,几千年前看不见摸不着的天象变化他们怎么知道?

难道是根据后世气温推测出的?

他们或许不是不信,而是不愿相信气候与王朝更迭如此密切。

他们皆知天象变化会使农耕受损,却没想到王朝更迭受气候影响,后人说法颠覆他们认识,太过冲击的说词让人下意识想要回避

:一定是后人胡言乱语!

气候真推动朝代断续,那皇帝还是代天牧民吗?

历代君臣太过激励的质问,让房进看到一条绿色弹幕:怎么确认古时气候的?

房进瞄了眼随口道:【古气候是门学科,采用方法很多,看地层观地质,测孢粉资料、量地球轨道参数变化等等。

最简单的以动植物遗骨观气候变化,如大象生在热带地区,而古代河南地区有大象活动痕迹,不就表明古时河南气温比现代高?

实在不行还能看古书资料,像《诗经》幽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而吕氏春秋却言:九月垫江虫咸俯在穴,岂不说明战国晚期秋节比西周成王时期要早一月?

我们小学写的日记,都会记下今天天气如何如何,等过个千万年,说不定也会成为未来人断今气候证据】

历代心绪涌动:我每日把天象变化记下,也能后世闻名了?

【春江水暖鸭先知,气温波动让动物开始更新换代:上古时期西安等地尚有犀牛等大型动物,周时期就变成獐、竹鼠和貉等中小型兽类。

当然周与现在的气候更不相同,至少陕西目前存在的竹鼠不多,周朝时陕西是温和潮湿气候,现在大部分为中温带季风气候,气候不同地理亦是不同,养出的动物体积更是不同】

刘彻拧眉:“后人说得太过绝对,今汉中郡仍有犀牛、野牛等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在霍格沃茨读书的日子 普通人,但封神[末世] 末日绝途 红楼之平阳赋 屿猫 少年快马扬帆,毕业直接入职保安 龙族:被夏弥捡到开始,以下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