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芊月读书】地址:www.writers3.com
一个有米的团子,又给刚刚睡醒觉曾夫子送去一个。她自己则吃那个几乎全部是米糠的团子。因为团子已经完全散掉了,她只能用粗糙的手捧着艰难下咽。
看到这里,曾芸芸也是满腹酸楚。曾夫子一家的日子,过得比她和肖平更加艰辛。她的饭量不大,趁人不注意,她悄悄将中午剩下的一个艾米果放到了灶台上。
下午放学的时间比较早,大约也就三点多钟。这些学童打扫了一下讲堂和院子,并不着急回家,相约着去湖边玩耍,只有解鉴一个人留在讲堂里读书。
回家的路上,肖平对曾芸芸道:“先生说我的字太差,芸芸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曾芸芸道:“你可以继续练习家里的那本《多宝塔碑》,先按照父亲当年的要求,写好颜体。”
说着,曾芸芸开始在脑海中搜索关于书法的书籍。这方面的书她看过的并不多。好在,当年她是上过两个学期书法课的,虽然字没有练出来,但是书读过几本。
路过镇上,肖平要去买些纸。大概是穷惯了,他要买的是稻草纸。这种纸十分粗糙,连最差的那种书都无法印制,只能被老百姓当草纸使用。不过,这种纸倒也便宜,几文钱便能买一大叠。
不过曾芸芸制止了他:“平哥哥,还是买些竹纸吧。虽然一刀纸要十五文,但是纸张好一些,对练字还是有帮助的。”
竹纸虽然便宜,但是用来写字却不错。早在晋朝时期,竹纸便颇为流行。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很多真迹,都是在竹纸上写就的。吉安一地盛产竹子,当地的竹纸产量和质量都很高。
肖平买的这些竹纸,看起来简单,却是以将要发芽生枝的嫩竹子,在山塘中浸泡百日,然后于桶中煮上八天八夜,再加上稻草灰,经过多种工序制成。
不过这时候,适合写字的纸张有很多,富家子弟都是用宣纸。因此,竹纸的最大用途倒是在祭祀方面。
回到家中,桌子是旧的,板凳是旧的,笔墨砚台都是旧的。
肖平小心翼翼地铺开簇新的竹纸,随后在砚台中加入少量的水开始研墨。曾芸芸则站在这里,看着肖平的动作。
研墨讲究轻重、快慢适中,持墨要垂直平正。因为研墨的时间较长,为避免手酸影响写字,所以肖平自小就被肖山教育,养成了左手研墨的习惯。
当墨完全化开,肖平收敛笑容,神色变得郑重,蘸墨之后小心临帖。
此时,曾芸芸也开始了自己的指导:“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
肖平问:“如何留笔?”
曾芸芸回答:“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
肖平不由惊叹,随即用心记忆,仔细揣摩。曾芸芸给出的这段话虽短,却给了他博大精深的感觉。
曾芸芸所述的这一段,是明末清初的书法家、董其昌的弟子倪后瞻总结的。
明末清初,董其昌的书法风靡一时,受到很多人的尊崇。作为其弟子,倪后瞻首重用笔,曾言:“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用笔者,笔笔有活趣。”“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他用笔的技巧,确实也值得学习。所以,曾芸芸便将这些技巧教给了肖平。
当然,仅仅教授一段口诀是不够的,曾芸芸又调出了后人的注释,从细节开始讲解。
不过,每个人学书法,都有自己的心得,完全模仿他人,未必能写出有神韵的字。曾芸芸交代这些,不过是让肖平在更短的时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