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芊月读书】地址:www.writers3.com
这么写,朕早已劝过,他们非是不听。”顿了顿,又道:“说起来,这也不算胡改瞎改,爹爱我,我也爱爹,史书里这条没写明白,补充完善也实属正常。”
在场的起居注郎官:“……”
皇爷此等不要脸的话还是不记了吧?
【就这样,朱棣在京城随大流受过严格的儒家教育和亲爹的棍棒教育,又跟太子哥哥一起到凤阳体验过民生,偶尔以小兵身份随军出征,朱棣就这样充实地生活到洪武十三年三月。
这年他已经二十一岁,他带着老爹给他的五千七百七十人护卫军士以及一位名为姚广孝的僧人就藩北平。诸王初封时,朱元璋都会为他们选一名僧人加以辅佐,而朱元璋随机分给朱棣的这个和尚,咱们可得着重在此画个记号!先按下不表,后面再提。】
在这个时空,朱元璋还没因马皇后去世而招揽天下高僧,让他们陪儿子们去藩地为马皇后诵经荐福,但元朝与明初的和尚都不是简单的和尚,也不是只知道吃斋念佛不问世事的人。
为避元朝之乱,元末明初有很多精通儒法、饱读诗书的汉人出家为僧,以求活路。因此直到明初,这些和尚的学问都很高,这一点,当过和尚的朱元璋十分了解——他此时就已经开始选拔通晓儒学的和尚到礼部参加考试了,学问渊博的还会授予他们官职。
所以为儿子选个和尚老师,也很正常。
但不正常的是仙迹提到这个和尚时的口吻……
朱元璋便敏锐地感觉不对劲,眯起眼:“嗯?此人怕不是日后鼓动你造-反的罪魁祸首吧?”
察觉到老爹心情变坏的朱棣赶紧躲到大哥朱标身后去。
他现在不认识那个和尚,他是无辜的啊!
【朱棣便这样挥别了爹娘、大哥与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南京,将与比他更早就藩的秦晋二王一同肩负起戍守边疆的重任。
这时候因其他弟弟还小,朱元璋时期九-大塞王的格局尚未形成,边境上戍守边疆的除了徐达、傅友德、冯胜、蓝玉等元勋宿将,暂时只有秦、晋、燕三王。
当秦晋二王在自家封地为非作歹、折磨百姓的时候,似乎只有年纪最小、最不受重视的燕王牢牢记住了老爹“岁训将练兵,周视封疆,作军器必精良,以固边围。”的谕令。
他将全部的才略与努力都挥洒在这一片自古多侠士的燕地上,如饥似渴地学习各位开国大将的战术打法,几乎不间断地用兵锋与鲜血打磨自己的意志,飞快地成长了起来。
当秦王朱樉在陕西大兴土木、兴建亭台享乐时;而朱棣正随傅友德、赵庸、曹兴等大将挥师出古北口,这是朱元璋第一次允许他正式参与北征的军事活动。
这一战,晋王、还有比朱棣晚两年就藩青州的弟弟齐王也参战了,本应挑大梁的晋王却未与敌相遇,不战而还;而齐王年纪轻,率兵马听从朱棣节制,因此这一战,也是朱棣正式进入朱元璋视野的一战,让远在京城的老爹刮目相看。
他以投降的蒙古人晃忽儿为向导,深人北方,直抵乃儿不花所驻地迩都。当时天降大雪,有的将领畏雪欲止。朱棣却认为乘雪速进可以出奇制胜,于是说服诸将,坚持挥军进发。
这一点也与后来靖难之役时遥相呼应了——朱棣在人才方面的运道显然没有朱元璋那么好,他手下的将领大多都才干平平,总是无法第一时间明了他的战术思想,每次都需要朱棣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才能勉强发挥作用。】
“你们两个畜生,日后到了封地怕不是整日鱼肉百姓,才会招致仙迹如此痛骂!”朱元璋一边狠狠鞭打朱樉、朱棡,一边分外无语:如此听起来,老四麾下并没有什么将才,他更不能理解老四是怎么打下南京的了,该不会是搞暗杀吧?
朱棣:“……”他怎么那么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