芊月读书

端午节(二) (第1/3页)

天才一秒记住【芊月读书】地址:www.writers3.com

端午节的习俗虽然多种多样,但是影响最深的要算是吃粽子了。

晋朝人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烂熟,于五月五日及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角黍。”

换成今天的话说,粽子就是用茭白的叶子裹上黍米,再用浓灰汁煮得烂熟的一种时令食物。

可见,远在1700年前的晋代,五月初五吃粽子已经是一种全国性的习俗了。

因为包好的粽子有尖尖的角,所以又叫作“角黍”。到了明弘治才以芦苇叶裹粽,豆沙、枣子、胡桃等作馅。到清乾隆年间的时候有的“火腿粽”。

粽子和屈原挂上钩,是梁朝人吴均所写的志怪小说集《续齐谐语》的《屈原投江》中,才出现楚人在每年五月初五日,截竹筒贮米,投入汨罗江纪念投江而死的三闾大夫屈原的故事。

粽子的粽馅分甜、咸两种,咸馅取肥、瘦猪肉各一小块,再加入适量干菜,主料或纯糯米,或糯米加红豆、或绿豆,浸透后裹成粽子,统称咸粽。

甜馅或用炒糯米粉拌红糖,或用红豆泥拌红糖,搓成丸子,与糯米裹成粽子,统称甜粽。

甜粽的糯米在浸泡时有讲究,用的不是清水。而是将山栀子(俗称黄栀)碾碎加水煎汁,待深黄的汁水冷却后再浸泡糯米。

因为大家认为红糖性温热,多吃易产生湿热,而山栀子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凉血等功效,可以抵消红糖的湿热。因此甜粽剥开后呈金黄色,芳香扑鼻。

粽子包好后,四只角之间等距,取两根龙须草一端捆缚,留下一段长尺余的龙须草空着,把五只粽子揪为一扎,再将两扎粽子揪结在一起,称为一尺粽。

因为现在电冰箱还没有普及,粽子煮熟后,为便于保存,在阴凉通风处横置一竹竿,把一尺尺粽子一边一扎悬挂在上面,人多的家庭一根竹竿挂不下,就要用两根、三根。

除了咸粽和甜粽外,还有些粽子馅子精细,用料比较考究,要用白糖蘸着吃。

最大的特色是碱水粽。先用碱水将糯米泡过,再裹成粽子。这种碱水粽,色泽艳如蜜蜡,更由于某种化学作用,糯米又香又酥,所以老年人特别喜爱碱水粽,即使多吃一两只也不会引起胃呆食积的毛病。

除了这些还有鲜肉粽子,有的鲜肉粽是先用酱油将肉浸透,然后外包糯米。有的是把糯米浸入酱油,包裹鲜肉。

知青们上一次包粽子的时候,已经试过把糯米浸入酱油的方法了,这样做出来的粽子肉油外渗,鲜味内浸,表里如一,不但色泽好看,而且吃起来肥腴可口。

粽子一般包扎成三角、四角、菱形、小脚、斧头、枕头、秤锤、圆筒等形状。

端午节前数日或隔日包好后,与鸡蛋鸭蛋同锅烧煮。端午的早晨,全家以粽子为早餐,并馈赠亲友作为节礼。

粽子在后世除了这些还有很多新品种,比如说蜜枣粽,花生粽,咸蛋黄粽,榴莲粽,紫米粽,海鲜粽,瑶柱猪肉粽等等。

在古老的传统饮食习惯中做了很多创新和改变,让我们的饮食文化更加多元和丰富。

端午节的高潮在五月初五。这天上午,村民们去采集金银花、鱼腥草、清凉散、薄荷、桑叶等嫩头,放进大锅煎煮,然后舀入浴盆,等凉却后,给小孩子们洗澡,谓之“洗百草浴”。

据说,小孩子洗了百草浴,一年内百毒不侵,蚊蝇不敢叮咬。洗完百草浴,母亲在小孩子的手腕上系上五色长命缕,身前佩上香囊,祈愿小孩迎吉祥,招百福,除百病,长命无灾。

在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都是忙碌和热闹的。上午是大扫除,搞卫生。把房前屋后、灶上床下都清扫一遍,防止夏季的蛇虫八脚生长。

大人们还要口含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

如遇章节错误,请点击报错(无需登陆)

新书推荐

春日悸动 爱的投降[带球跑] 不可以离婚 反派模拟器扮演指南 不二心动 我在贵族学院当班长[穿书] 霸总和小白花